这几年,产业园建设热浪持续升温,政府、地产企业、投融资企业、行业内企业等纷纷挤进这个市场,赶来分一杯羹。由于它们自身的局限性,无论是行政主导型还是公司治理型的产业园,在园区建成后,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招商和运营的问题。
随着开发建设和招商进程的推进,很多缺乏开发经验和专业的园区运营商匆匆进入试用期,面对继续招商和完善配套以及孵化扶持的多重压力。
产业园区招商实际过程中,有很多产业园区每年有近百万元招商费用打了水漂,有数以百计的产业园区销声匿迹,一次招商少则几十万,多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,招商的结果成了“招伤”而不是招商。
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下形成“招伤”主要来自哪些方面。
1、虚假包装
一些产业园区为了达到多招商的目的,不惜夸大其辞,对项目进行虚假包装,这在行业已经是公开的秘密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都在夸大,你不夸大你就吃亏了。这样,企业入驻后往往会出现很多并发症,有上当受骗的感觉,这样的合作当然无法长久。
2、缺乏整体规划
实际上,招商与企业的战略规划、产品设计、营销策略等密切相关,如果不把招商放在企业的整体计划中做全盘考虑,就会陷入到单纯的为招商而招商的误区之中。
一些中小园区,在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的情况下,却要进行全国招商,遍地开花,认为网撒得越大,鱼就会越多。其实,每个项目的招商行为都会受到自身目标及资源配置的限制,不从实际出发,一味长线出击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3、招商方式单一
产业园区招商广告几乎是千篇一律,没有任何新意,基本上是找广告公司——找媒体——登广告——等电话。而广告公司往往从自身所掌握的媒体,而不是产品所需要的媒体去做媒体计划,导致媒体选择不合理,一些广告公司对产品缺乏深入了解,在企业非常急切的情况下,匆忙作业,导致广告内容粗制滥造,企业愿意拿出上百万去投放广告,却不愿意花费哪怕是几万块钱去做一个好的策划,导致广告效果大打折扣,一百万只带来五十万甚至更少的效果。
4、后续服务缺失
企业招商成功后,并非就万事大吉,其实招商成功只是项目走向市场的首先,园区要想可持续运营,形成良性循环发展,不能只招商,不管理。要形成自己独立的一套园区运营管理方案才能保证双方共赢。
面对在产业园区招商中遇到的伤,我们又该怎样医治呢?
1、做好运营市场需求高于市长需求
从市场主体来说,不仅需要有实力、有专业、有经验的开发商来运营产业园,还要遵循产业的市场规律,整合企业孵化和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源。做产业地产时是以机会型进入市场,但很快就发现这不是长久之道,所以开始向战略性转变。这个过程首先对全国产业现状、产业布局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剖析,分析区域资源优势,供应链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等,在规划产业地图和绘制客户地图的基础上,做城市产业投资布局图,其目的就是降低成本,包括物流成本、市场供应链成本、交易成本等,从而增加运营的发动力。
2、未来互联网思维与产业运营联姻
如今是一个互联网社会,互联网思维对商业模式的影响,也无不冲击着产业地产的运营思维。未来的产业地产也将会是开放的,泛化的,跨界整合的。
对于产业地产的明天,也作出了判断,未来的产业园运营将会是开放的,跨界整合各行业的资源优势,贯穿金融业、互联网、第三方服务业等,这种优势互补的趋势会越来越泛化。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,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都在发生变化,产业园区也如此,互联网的产品思维,互联网的用户参与都刺激着产业园运营商思维的转变,产品日益满足客户需求,客户参与进园区选址、建造和产品设计,订单式招商模式等等,终目的都是实现“私人定制”,增加客户粘性。